 
                            第一,关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一年多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我们按照中央决策部署,在何副总理的具体指导下,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反映金融运行的主要宏观金融指标也体现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状态,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8.7%,M2同比增长8.4%,贷款同比增长6.6%,还原地方债务置换影响后的贷款增长7.7%左右,社会融资成本也处于历史低位,为我国经济的回升向好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创造了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阅读量:10149
 
                            2025年10月9日,香港与印尼金融市场同时传来关于人民币的重磅动态:香港金融管理局升级版“人民币业务资金安排”正式生效,中国银行雅加达分行当日便依托该安排完成印尼市场首单人民币贸易融资业务。政策创新与市场实践的即时呼应,不仅印证了人民币跨境使用需求的持续高涨,更凸显其国际化进程中“安全与发展并重”的鲜明特征。 阅读量:15873
 
                    1-2 月数据勾勒出中国经济 “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 的轨迹。当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千万辆,当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当 “新质生产力” 成为热词,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动能转换。
 
                    未来十年,随着养老金入市、数字人民币国际化、绿色经济崛起,中国有望从 “全球工厂” 转型为 “创新策源地”,成为全球资本的 “稳定锚” 与 “增长极”。
 
                    2025年的券商合并浪潮,本质是一场“生存进化”的集体行动。当国泰海通以万亿规模问鼎行业,当湘财与大智慧试图复制“东方财富神话”,这些案例共同勾勒出中国资本市场的未来图景——一个兼具国际竞争力与科技驱动力的投行新生态正在形成。
 
                    当 14 亿人的消费潜能与制度创新同频共振,中国经济正在书写新的增长模式。从 “有没有” 到 “好不好”,从 “物质消费” 到 “品质生活”,这场消费革命不仅关乎无数投诉的解决,更关乎经济增长逻辑的根本性转变。
 
                    《指引》的出台,是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里程碑,更是行业转型的催化剂。当 1.68 万亿元的逾期资产遇上 1.43% 的不良率,合规化进程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国泰海通证券的诞生,是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里程碑,也是行业转型的试金石。这艘万亿级航母的启航,不仅承载着打造 “一流投行” 的国家战略,更面临着整合效率、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多重挑战。
 
                    6.14万亿元的贷款增量,不仅是数字的跃升,更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刻度。当制造业与小微企业占据信贷C位,当政策工具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映射出的是增长逻辑从“要素投入”到“效率驱动”的深刻转变。
 
                    2025 年 3 月 10 日至 11 日,中国人民银行召开信贷市场工作会议,为全年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锚定航向。会议以 "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 五篇大文章为核心抓手,提出 "总量稳定、结构优化、风险可控" 的总体要求,释放出货币政策精准滴灌与市场化改革协同推进的强烈信号。
 
                    会议认为,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条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聚焦新职责新使命有力有序推进各项工作,为促进经济回升向好和金融稳健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国家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质效持续提升。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化解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金融监管总局的此番政策布局,看似是技术性调整,实则是中国消费金融治理模式的里程碑式变革。当“合理商定还款期限”取代“一刀切催收”,当“场景化产品”替代“标准化信贷”,折射出的是金融体系从“资金中介”向“服务中介”的进化。
 
                    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通知,要求金融机构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有关司局负责人就相关通知内容回答了记者提问。
 
                    央行的此次政策突围,绝非简单的业务流程优化,而是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规则制定的关键落子。当跨国公司通过中国资金池实现全球资源高效配置时,实际是在为人民币资产构建"制度黏性"。